绊脚石
绊脚石的存在并非偶然,不过当人们的注意力都集中到绊脚石的身上去的时候,自己的身份一下子由主角变成了配角。这样的故事发展,如有精彩之处,也必然是带着忧愁、哀伤和无奈。尽管,这些情况都是淡淡的存在着。比如你会听到人家说:“没有关系啦,他们开心就好啦!我可以啦!呵呵,没有关系啦!”你或许也听过人们这么说:“这个问题我知道。不过,无奈咯!大家都这样,我也只能这样咯!”还是,你听过人们说:“唉哟,生活都是这样的嘛!大家不也这么过!其实啊,我的理想是。。。。”
淡淡的忧愁、哀伤与无奈,如果成为了我们奋斗的主题曲,那么绊脚石的呐喊,就是我们最大的噪音。我们是唯一可以解除这个噪音的人。
我听过这样的一个人生故事。一个年轻小伙子,他说他的理想是移民英国然后住在那个美丽的地方。在我与他的进一步沟通以后我才发现,他不能确定英国的所在位置。他也完全不了解移民的条件。更重要的是他的英语能力非常弱。他谈论着自己的理想的时候,眼神是充满的坚定。而当我问起他的任何实际行动的时候,他就会低下头,然后倔强的表现出对我这个问题的不悦。他感受到的是他的理想被拒绝,他更感受到他的不被理解。而事实上,我说提出的几个问题,是任何人都会提出的。你为什么要移民英国?你对英国有什么了解?移民以后你打算在那里做什么?你目前为了这件事情做了什么预备?
在他淡淡的忧伤、哀愁与无奈显露无遗的时候,一道面对现实的门口也被紧紧的锁上了。留下了门外的我们一地的不解与叹息。理想之路的开端,是一道现实的门口。只有勇敢的站在这个门口前面的人,才有可能踏上理想之路。而这个小男孩,在一开始的路上就选择了自我封闭。他不理解人们的不理解,正如他不理解自己一样。
每个人心中都有一个理想。绊脚石是我们自己。你如果晓得你的绊脚石,你就能够努力把它挪开,你就必然能够再往自己的理想靠近一步。年轻人的最大绊脚石是什么?这个年代,我看到的最大绊脚石是:纯感受。
你的绊脚石是什么?观念?价值?懦弱?自卑?
《阿伯拉与哀绿绮思的情书》梁实秋 译
哀绿绮思回复阿伯拉的信中这么写到: “阿伯拉,你是幸福了,你得到上天慈悲,你的不幸反倒促成你的得到安慰。你的身体上的刑罚,医疗了你灵魂上的致命的伤。一场暴风雨把你驱入了港湾。上帝待你好像很严,实在是帮助了你,上帝是严父,责备你,不是仇敌,报复你--他是良医,给你一点苦痛,救了你的性命。“ 阿伯拉回复哀绿绮思的信写到: “你要和一个狡猾的对手抗衡,他能用各种方法引诱你;你常常要留意。我们活着的时候处处可受引诱;所以一位伟大的圣徒说‘人生就似一个长久的诱惑’恶魔从来不睡的,不断的围着我们走,在不提防的那几方面就闯进了,钻入我们的灵魂毁坏了它“ ”别了,哀绿绮思,这是你亲爱的阿伯拉的最后的劝告;我最后一次劝你服从福音的规律。上天准许,曾经感受我的爱情的你的心,现在要受从我的热忱的指导。常在你心头萦绕的亲爱的阿伯拉的感念,今后要改为真心忏悔之阿伯拉的形影;为你的拯救而流泪吧,就像你为我们的不幸二流的那样多吧!“ 以上是我随意的从书中节选出来的内容。 阿伯拉是中世纪法国哲学家、伦理学家、神学家。他的神学曾经令他被归为异端,直到近代渐渐有人为他平凡。阿伯拉与哀绿绮思的忘年恋(她十九岁,他三十七岁)、师生恋(她是学生,他是老师),他们未婚先孕产下一子,哀绿绮思为了让阿伯拉维持哲学家的状态,坚定的不想结婚,阿伯拉坚定的要娶他。然而哀绿绮思的叔叔派人将阿伯拉阉割了。 阿伯拉的旷世巨作,都是在阉割之后写成的。他对神的爱的追随,也是在那常轰轰烈烈的情爱之后。 他们各自打理一间修道院。两个人死后,埋在一处。
Comment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