膜拜遗憾的信徒

你的人生的时钟,指向几点钟?

如果我没有记错的话,今年可以庆祝我和学生们一起建立起来的读书会的七岁生日。七岁了,读书会可以长到多大,没有人知道,我也不知道。我只坚持一个重要的信念,即读书会的每一年就像是每个人的每一天一样,你只能知道你拥有过昨天,依然拥有今天,而明确只是个期待和盼望,计划是一种积极的生活方式而已。我们真的不知道是否有明天,包括读书会的明天,我们自己的明天。

如果一天的二十四小时是人的一生的周期,你的指针是指向几点钟呢?这是我今年10月8日的读书会与学生们一起讨论和思考的内容。起点是人生的指针指向十二点正,重点是明确自己这个阶段的位置,并相信起跑线一直都在当下。这样的讨论,是从一本书里面参考到一个计算方式才开始探讨的结果。假设你可以活到七十二岁,而你今年是四十岁,一天的时间是二十四小时,你就以四十除七十二再乘上二十四,就是你的人生的时钟。是的,我和学生们说了许多关于起跑线的看法,由此开始。我想对于坚持相信起跑线是人生决定性关键的想法人而言,是否日子过得特别不释怀?怀抱着过去的许多未完成,怀抱着过去的许多遗憾,多少人能不感到遗憾失落?少部分人可能有条件欣慰于自己的起点高,那必然是非常懂得感恩过去的人。因为人的不知足和自我为中心,可以让我们的遗憾不住滋长。

对于以遗憾来拥抱起跑线人们,我称他们为膜拜遗憾的信徒。他们紧握着过去,期待着过去的一个转捩点能够成就现在的截然不同。高谈阔论着起起跑线所带来的认同和遗憾,然而事实不尽然是如此。所有的现在都是由过去的经历堆砌而成的自己的真实部分,思想看法观念格局胸怀格调等等,都是被一堆的过去养成的今日。对今日的一切否定就是对过去的消化不良;对过去的恋恋不舍就是对今日的无法理解。我们过高的以为过去哪怕是一瞬间的改变,就能够成就更美好的今日的自己。当这样的想法完全拥抱着一个人的时候,人们可能会因此辜负了过去苦苦带着自己走到现在的自己。而且,这样的模式还在不断的被复制、被提醒、被口耳相传、被教导被大规模的合理化以至于商业化。所以,人们膜拜的是不可能改变的过去,是一种遗憾,因为成了一群为数不小的群体 – 膜拜遗憾的信徒。

这些信徒,相信只要改变过去的一次起跑线,相信人生必须赢在起跑线上,却忽略了一个大重点:一个人的认知被开启的那一刻,其实就是起跑线的所在。不一定是最早的三岁,更不一定是后来的五十岁。过多的在意起跑快慢的绝对决定性,是我们施压给下一代的双倍甚至是更多的自我期待的重担。明白起跑线的独特性、独一性、无时限性、无标准性,甚至是全球性,才能让每个起跑的人生轨迹丰富而奇妙。一个人起跑的原因和方向,才是那个人是否能尽全力跑享受这一趟奔跑的绝对关键,任何一个马拉松选手都能够回答这样的问题。除此外的目的,纯属别人的期待,那是一种压力。所以关于起跑线的定义,后来学生和我基本都能够接受的结论是:起跑线始于认知开始的那一刻。然而,更多的事实显示,站在起跑线上的人,未必就是会立马决定冲刺的人。静观其变按兵不动的也大有人在。

我很高兴那天和学生有了以上的交流以后,我看见大家意识到抛开对遗憾的膜拜才是停止制造未来遗憾的开始。接下来的奔跑方向是若干年以后的微笑回头。接受遗憾才能走过遗憾。接受现在就是起点,才能真的在一起启程。这样充满氧气的思考模式,不能给膜拜遗憾的袅袅香烟给朦胧了。双重标准表现在,幸福的人们从来不说:哎哟,幸福怎么来得那么早,迟一点来就好。其实,无论是幸福或不幸,时间都是刚刚好,不早也不晚。每一个看似“哎呀”的错过或过失,都是我们学会珍惜的功课。我们不会为了更珍惜家人而希望他们早点离开,所以我们更不因期待自己能够更早认识生命珍惜生命而要生命提早经历风霜。我们的认识和知道,都是因为过去的不早不晚刚刚好的经历。遗憾,是不切实际的追悔。

我今年三十八岁,我的指针指向十二点四十分。日正当中的时刻,猛烈的太阳让每个人都张不开眼睛的时刻。太阳还没有下山的时刻。我挺喜欢这样的计算法,这意味着我看到自己真的到了可以努力奋斗的下半场。上半场所经历的一切,是该总结整合并且再一次站在起跑线的时刻。对于即将到来的一整天,这正是一个很好的开始,现在起跑,还不算太迟,不是吗?



名词解释:

膜拜mó bài

古代的拜礼。行礼时,两手放在额上,长时间下跪叩头。原专指礼拜神佛时的一种敬礼,后泛指表示极端恭敬或畏服的行礼方式。今人多用“顶礼膜拜”形容对某人崇拜得五体投地。

Comments

Popular posts from this blog

《阿伯拉与哀绿绮思的情书》梁实秋 译

我是马来西亚人, 我爱马来西亚

误会 (一)Makiyo