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好 被美好

西澳 野花之都 被美好了吗?

原来,西澳是全世界最多野花的地方,有一万两千种之多。这真是一件特别美妙的事情。过去的七天,我的视线总是无法离开路边的野花。不也正是这个原因,我抵达的第三天,就坚定且矫情的去买了个小花瓶,并且从屋子前面的一片“杂草丛生”绿地上带回了小黄花,放在书桌上摆设点缀我的书香。再过后的两天,在学生的学校的停车场里,又带回了另外的小花。我喜欢野花很多的地方,那是自然发挥的地方。是美的存在。那么无可媲美的自然张扬着。

我去了两个花圃和两个公园,被美丽的小花大大的吸引。说是野花,其实早就已经登堂入室了。路边看得到的野花,很多在花圃里都可以找到。这里有个很有意思的服务。就是你在花圃里买的花,有“Warranty",在一年半载里,如果你无法把他们养好,可以拿回花圃去换,甚至是去治疗。看,这是多么优雅的服务。这样的花卉买卖,配合这样的优雅,是完整的美。这样的格局,是如何形成的?我只能猜测。我想,卖花和买花的人,都是对美有鉴赏能力的人。他们对阳光、春天、微风和绿叶,应该是很有共鸣的人。所以,卖的和买的,这个关系可以努力发展得纯粹一点,美好就有延续的可能。我是这么想的,延续美好,值得用一辈子去为这件事情而努力。你很可能因此,愿意承受耕耘时的所有磨难。

这里的植物和动物,一直都是被非常的善待着。那么我们可以努力发挥自己的想像:“是怎样的民族特性,让花儿、大树、海洋和动物,能够那么自在的“互不侵犯”与共存?“我不知道。不过我可以告诉你一个关于澳洲的一段历史。1890年至1970年之间,澳洲的”外来人“ -- 欧洲人(英国人),为了”换血“开始了他们的同化政策,于是掠夺澳洲土族的儿童的行动开始了。执政者计划来一次基因大换血,把“低等”的、“可能消失”的土著,“教化”和“混血”成为“白人”。80年的时间里,被掳走的儿童约十万。Stolen Generation -- 失窃的一代,说的就是这些人. 这一段历史,在这里没有被隐藏,这段伤痛,还没有过去。是什么原因,让一个曾制定同化政策的政府、拥有这样”待人“的历史过去的国家,善待这个土地上的自然生物? 这个答案,留给你思考。我觉得时狂妄。
尽管正式的道歉已经开始了, 然而疗伤的这一段路,要多少个世纪? 你认识的澳洲,背后背负的是一代人的被撕裂和被分离。而且,他们曾经为了把一群人教化成另一群人的过程中,把“无法分类”的族群,归为“动物类”。

路边的野花很精彩。这样的精彩,是平淡的,留给能够共鸣的人,无法勉强。而我们生活的”路边“,其实不也很精彩?日复一日的生活,小小的情趣,简单的生活,淡淡的幸福。这不都是我们生活里的野花?上帝若许可,我真希望我能够有这样的收获。我最大的虚荣,是一段平淡且有价值的人生。野花很美,能够找到共赏的人,才不孤独。然而一个人的孤独,是一种内在境界的升华;两个人的共赏,是可遇不可求的幸福;一群人的同赏,是皆大欢喜的恩典。我在说,这是”野花同赏“的人生。

路边的野花真精彩。他们的存在是自然界的馈赠,是上帝的创造。白种人和土族是不同的族群,上帝也允许他们拥有各自存在的空间,直到人类的傲慢降临。我欣赏野花的美,我明白生物的珍贵。我看懂人类的私欲的蛮横。如果,这样的对应是生活的全部,选择的依据和方向所能指出的地方,是“尊重”的体现。精彩的地方,是尊重被发挥和不被发挥的地方。他们其实没有必要被归类。

尊重生命的时候,你会看懂Being。认识上帝以后,你会知道Doing的标准和始末,然后认识价值。

如果,把美好诠释得更纯粹一点。在不毁灭的前提下,勇敢的实现美好,拥抱爱与希望。在不被未知而惧怕的限制下,敢爱、去爱。为什么不?原本的和谐,如果不是人们自以为是的介入,或霸道或多虑、或私欲或踌躇。大概满街都会跳跃着名字叫“美好”的家伙吧!

美好,简单一点就好,自然一点最好。

Comments

Popular posts from this blog

《阿伯拉与哀绿绮思的情书》梁实秋 译

我是马来西亚人, 我爱马来西亚

误会 (一)Makiyo